首页 > 用车坊>文章

川崎摩托车——靠人不如靠自己,迂回战术也可以

发表日期:2022-12-13

川崎摩托车,日本四大摩托车品牌之一,关于它的讲解太多,想必大家比我还确切它的产品线,所以在此也不再累述。



作为日本四大品牌之一的川崎摩托,在早期也同他的三个友商品牌一样,与中国的摩企合资创建自己品牌经营,可是川崎在中国命运多舛,合作了两家国产摩企都没像另外三个友商那样,收获好的成绩。而国内所生产产品的口碑,因为只有两个产品能拿出来说,只有很少很少的用户有过体验,基于以上现实,国产川崎也不能说是优于纯国产,却要很弱于其他几个友商。

第一次进圈

80年代,河南黄河摩托车厂与川崎达成了合资意向,共同组建了黄河川崎摩托车公司,生产黄川250摩托车。据当时的报导——黄川250国产后能超过130+的极速,而显日产原型车也只能抵达140的极速,解释当时国产化的产品指标是很杰出的。可是产品再杰出,数据再好看,也抵不过梦想照进现实的残忍。黄川250在那个满街都是二冲程的年代,以落后的四冲程、250CC排量问世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用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认同不会受到关注,却不一定能所求换回真金白银。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,当时川崎要是同他的友商一样,伸延产品线、生产一些成本低、小排量的产品来来充实自己的产品区间……。而历史无法假设,川崎也没友商的思路,注定只能以失败收场。



黄河川崎250摩托车↑

第二次进圈

90年代后期,国内如日中天的海南摩托车品牌新大洲,寻找了当时在国内没有合作对象的川崎,双方一拍即合。随即,冒险又保守的川崎忘记了上次合作的痛苦,它认为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消费力,这一点非常契合自己对于速度与技术的理解。投放的产品一定要做超前的、有技术含量的。于是,新大洲川崎超影175应运而生,这部车当年投放市场后,即夺得了所有人的注目,而高达两万块的售价,让它进入了有钱人看不上、想买的人又买了的尴尬境地,而大部分县城潜在用户也转而求其次选择江浙产仿版超影系列。就此,产品失利,新大洲放弃了川崎,选择了本田合作。



新大洲川崎175超影

绕道而行

川崎倒数两次在中国告终,但它却不愿退出这个庞大的市场。它告诉终有一天,这个市场会步入爆发,而它对于机械的解读也一定会征服这里的用户。不服输的川崎在合作失利后,绕道东南亚转入中国投入自己的产品,也在这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。



写在最后:

随着国内用户对产品的拒绝越来越高,川崎的友商们也在逐步发售新产品布局大排量市场,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,随着高端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,这两年依托价格优势获得成功的川崎,在几大友商国产化进程减缓后,会会因此再次寻找新的合作伙伴。